埃博拉病毒潜伏期为2天左右。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、头痛、咽喉疼、虚弱和肌肉疼痛。然后是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。发病后的两星期内,病毒外溢,导致人体内外出血、血液凝固、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,病人最终出现口腔、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,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。

最初的症状包括:发高烧(最少38.8摄氏度或101华氏度)、严重头痛、肌肉、关节或腹部疼痛、严重乏力和疲倦、咽炎喉咙痛、作呕和头晕。怀疑疫症爆发前,早期症状会被错误诊断为疟疾、伤寒、痢疾、感冒或其他细菌感染,这些病都较常见。 埃博拉病毒进而引致腹泻、深色或带血的粪便、咖啡样吐血、因血管胀大而眼睛变红、因皮下出血而皮肤出现红斑、斑丘疹、紫斑和内出血。身体任何孔都会出血,包括鼻、口、肛门、生殖器官或针孔。 其他症状包括低血压(低于90毫米汞)、低血容量、心悸、体内器官严重受损(尤其是肾、脾和肝) 并引致 弥散性全身坏死, 及 蛋白尿。由病发开始到死亡(通常因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和/或脏器衰竭) 通常为7至14日。染病后第二个星期,病人一是退烧,一是出现多个器官衰竭。 潜伏期 典型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潜伏期约2-21天。 传播方式 体液传染,空气传染(只可生存一段时间)。 尽管埃博拉病毒来势汹汹,但仍有一些人能幸存下来。他们须经常接受检查,以确保其体液里不含有病毒。据悉,男患者痊愈40天后还能通过性行为把病毒传播给他人。这种病毒通过接触被感染的人或者动物血液、分泌物、器官或者其他体液传播。因此,医护工作者和患者家属最容易被感染。 发病机理 埃博拉病毒通过细胞内吞和膜融合等方式侵入细胞内部,其表面跨膜糖蛋白GP在后一种入侵方式中扮演重要角色。埃博拉病毒可侵袭哺乳动物体内多种组织细胞,例如巨噬细胞、纤维原细胞、内皮细胞、肝细胞、肾细胞和肾上腺皮质细胞等,并造成脏器坏死和组织糜烂出血。 预防 在流行地区,避免接触或食用果蝠、猿猴等野生动物。 避免直接接触被感染者或其尸体之血液、分泌物、器官、精液或可能被污染的环境。病患禁止性行为,直到确定精液无病毒为止。 医护人员需提高警觉并配戴防护配备,实施感染控制措施。 治疗 目前英国科学家研究显示切勿吃含有蛋白质成分的食物,而在科特迪瓦流传了一种方法,把牛尿煮沸饮用,但目前还未获科学证实。 现今唯一对抗方法为注射NPC1阻碍剂,伊波拉病毒需透过NPC1进入细胞核进行自身复制,NPC1蛋白于细胞间进行运输胆固醇,即使阻碍剂会阻挡胆固醇的运输路线造成尼曼匹克症,但那是可以容忍的。绝大多数的爆发都是短暂的时间。 曾到“埃博拉病毒出血热”流行地区,或曾进行埃博拉病毒检体实验操作,并出现急性发烧、腹泻、呕吐、头痛、恶心等疑似症状,请尽速就医并主动告知医师相关旅游史等讯息。 NPC1阻碍剂也能对抗马尔堡病毒。